跨境电商的基本模式及典型玩家

2016-03-05 皇家网络科技

宏观环境解读
1.资本驱动,各路玩家即竞争又共生
  从2014年10月起,各路玩家纷纷入局进口电商,部分大佬如京东、网易等,都将海购版块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;创业公司纷纷加紧融资步伐屯粮备战,跑在一线的几家如蜜芽、洋码头,后起之秀如小红书都已相继走到C轮千万美元级别融资阶段;海外电商如亚马逊逐步试水国内市场,上线海外购板块,利用国际化优势试图也来分一杯羹;物流供应链服务商纷纷发挥自身行业优势,不断畅通流程,优化供应链,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做好坚实后盾。在资本支持下,各路玩家棋逢对手,大佬小弟面对新兴市场都要从头摸索,既竞争又共生——一同培育推动市场向万亿级别进军。
2.政策红利窗口期
2014年到2015年,政策层面一直在释放跨境贸易利好。2014年7月,海关总署的《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、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》和《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》、即业内熟知的“56号”和“57号”文接连出台,从政策层面上承认了跨境电子商务,也同时认可了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,此举被外界认为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框架;此前“6+1”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开放给予了跨境电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,即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的海外商品只需要缴纳行邮税,免去了一般进口贸易的“关税+增值税+消费税”;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关于降低进口产品关税试点、税制改革和恢复增设口岸免税店的相关政策,表明了政府促进消费回流国内的决心。这些都是明显的政策红利信号。即便跨境电商的税收红利窗口在未来会逐渐关闭、一般贸易税率可能平缓走低,但目前来看大势向好不可挡。
3.行业有待完善
  1)政策探索:税收不会长期高度倾斜跨境保税,因为需要考虑与传统一般贸易利益平衡问题,而各试点政府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,一边试点一边探索。对检疫标准、保税类目的控制,各部门政府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在探索调整。物流及选品布局复杂,政策环境涉及商检、税务、外汇、海关,各环节变动皆有影响。
  2)物流清关报税体系不成熟,售后体验难保证:传统物流管理系统电商仓储软件,转运物流价格高、时效慢。报税清关需国家政策支持不断通畅流程,整进散出模式让海关原本人员配置压力山大,无法满足激速增长清关需求,导致物流时效体验差。因此,目前海淘商品的售后服务和退换货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得到保障,但好在现阶段海淘用户耐心忍耐力都很好。新入玩家如笨鸟海淘,选择了这个环节作为切入点,主打针对海淘购物的用户体验,提供高质量的第三方转运服务。顺丰亦处于同步成长期,长期看好。

  3)供应链不稳定:爆品仍占跨境海淘很大比例,但海外爆品品牌商供货渠道不稳定,与国内平台直接签约合作可能性小,平台为保证爆品供货通常采用复合渠道,价格难以控制,毛利趋近于0。但即便如此,部分电商平台仍旧时常断货无货。而且,其中的供应链长,环节复杂,各地区文化和商业环境有差异,打通各环节难度大。
    4.用户需求潜力巨大
  1)用户规模交易量迅速增长: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,2014年海淘人群1800万,成交规模1400亿,从百亿级市场步入千亿。预计在2018年,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;
  2)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升级:中国产阶级电商用户目前在5亿左右,消费升级需求旺盛,80、90后人群购买商品的关注点倾向于食品安全、品质优良、品类多样、价格合理等方面;
  3)海外商品认知提升:旅游、海归群体的消费习惯辐射带动周围亲友海淘,对海外品牌认知度不断提高。